『當主管機關進行市售或進口蔬果檢驗時,草莓經常榜上有名,即使鮮豔欲滴的草莓是國人喜愛的水果之一,卻也因為農藥問題而被列名為「最髒水果」之一。但檢驗出農藥殘留超標真的需要很恐慌嗎?一起來了解檢驗標準的意義!』
全球的女性農業工作者在糧食系統中佔重要角色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亞洲卻有超過 65% 的女性農民表示在工作上處於劣勢,不僅遭受性別差異對待,更無法與男性農民享有同等的資源。2022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請與我們共同正視女性農民的貢獻、摒除性別差異性、確保農村女力的權益和責任。#BreakTheBias
更多內容『談到蔬果等農作物,消費者一聽到「農藥」臉色就大變,但農藥是必要之惡、也是必要之善,許多狀況下施農業用藥是必要的,而要怎麼判斷對人體是否有害,最重要是農藥的殘留量。』
更多內容『植物保護劑可有效保護作物免於害蟲的危害,對於作物產量的維持具有很重要的貢獻,在全球人口快速成長的情況下為農業發展所不可或缺。過去之農藥具有毒性高、對環境及人體影響大等負面影響,歐美國家及臺皆已提出農藥減量相關政策,而對於老舊劇毒農藥也建立再評估機制重新審視其是否符合現行安全標準。根據我國農藥管理法第 5 條之定義,農藥指成品農藥及農藥原體,而成品農藥指用於防除農林作物或其產物之有害生物者、調節農林作物生長或影響其生理作用者、調節有益昆蟲生長者,以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列為保護植物之用者之藥品或生物製劑;而農藥原體指用以加工前款各目成品農藥所需之有效成分原料。 本文針對全球植物保護劑產業發展現況與管理制度進行分析,並提出臺灣農業管理制度未來精進建議。』
更多內容『全球的農藥規範都是經過嚴謹的試驗規劃,在符合國際標準的實驗室進行毒理試驗,並經過專家充分討論後做出農藥毒性的評估報告。參與決策的實驗室還必須經過認證機構核可(例如取得GLP實驗室驗證),才具備了「產出毒物報告的資格」,簡言之,實驗室提出的數據必須具有品質,其結論才能被國家接受。 若報導缺乏科學素養、過度簡化,不但會誤導讀者,更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成本!』
更多內容『針對開放固殺草作為紅豆植株乾燥劑的議題,《上下游》新聞的諸篇報導引起爭議,即使臺灣的農藥管理單位,對於農藥核准使用,如同許多先進國家一般,先依據國際規範進行安全性評估,再經相關專家充分討論後,才決定是否通過審查,但農藥的開放使用與否?就是農藥管理機關的風險溝通課題,本文將從毒理學角度,論析《上下游》新聞報導紅豆使用固殺草安全性評估的三大誤解。』
更多內容『最近有媒體不斷關注農委會核准除草劑固殺草做為紅豆落葉劑使用一事,報導中,對許多專業問題提出質疑,主管機關一直做出回應,但無法平息媒體的批判,反而更為嚴厲。最後,固殺草做為紅豆落葉劑使用是否對消費者有風險,似乎已經不是報導的重點,令人覺得遺憾。因此本文將從農藥管理做法說明,希望讓讀者在兩方論述中,有較清晰的輪廓。』
更多內容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造成有些國家下達鎖國封城的禁令,各產業界皆受衝擊。站前食物供應的第一線、為我們生產糧食的農民更面臨多重的挑戰,例如:勞動力短缺,設備或農藥供應短缺以及環境和病蟲害迫害的種種壓力。
2020年4月23日,CropLife Asia執行董事Tan Sianghee 博士於與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的農業部領袖Tad Manabe先生,針對「COVID-19疫情危機期間,亞洲農民所面臨的困難以及如何協助他們渡過難關」進行談話。
.
自2017年至今,政府已調整5次農藥殘留容許量,每次調整都會引起討論,而這次准頗具爭議性的除草劑「嘉磷塞」的調整也不例外。針對此次調整,部分立委與環保團體批評是罔顧消費者食的安全,但真的如此嗎?究竟農藥殘留容許量的開放,是一種標準的調整,還是政府對食安的放行呢?
瀏覽隨著氣候劇變使耕種變得更加困難。亞洲數百萬的小農需要創新和技術應用來應對農作物病蟲害,以增加糧食產量來滿足已超過40億人口且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
CropLife Asia和German development agency GIZ與越南等政府合作,進行亞洲改善稻米計劃(Better Rice Initiative Asia),教導農民採用病蟲害綜合治理方法(IPM),在有害生物威脅其作物時進行干預,成功地幫助農民在病蟲害造成重大損失之前即發現並解決病蟲害,不但增加收入,同時將對人類和環境的危害降至最低。
瀏覽過去的農藥使用一味講求殺蟲效果殺很大,但是隨著各國政府和大眾逐漸意識到,環境是一個整體,必須要更全面的評估農藥帶來的影響,我們對農藥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究竟現代的農藥經歷過哪些演進,未來還可能有哪些發展呢?
瀏覽大部分民眾都希望吃得安全,所以要求農作物的農藥殘留是零檢出,認為零檢出就是無毒,就是安全。但就技術上真的能做到零檢出嗎?零檢出就等於是無毒、無農藥嗎?如果零檢出不等於無農藥,那麼零檢出是真的是必要的嗎?因此,農藥零檢出到底是出自於實際,還是來自於迷思?
瀏覽農藥可以分為兩大類別:化學農藥和生物性農藥,而現行化學農藥的比例又較生物性農藥高出許多。在化學物質的世界,「藥」與「毒」往往僅有一線之隔。現今的農業發展,對於農藥會有怎麼樣的要求與考驗呢?怎樣才能成為合格的「好」農藥呢?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63661?fbclid=IwAR2DR898Uz--ea3W4jdkGFbZxHj5V2dc00OQbYqma55TkOUTv_pzvc4ga-I
https://www.facebook.com/PanSci/posts/2437318406332489?__tn__=-R
一般民眾多對於農藥有著劇毒、危害健康的印象,然而農藥真的是不好的產品嗎?如果真的是,為何世界各國沒有嚴格禁止農藥的使用,而是透過法規來規範農民使用農藥。可見農藥雖然被一般民眾討厭,但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要如何管制農藥的使用與提升農民用藥的專業知能,更應該是我們要關心的。
瀏覽
農作物要豐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其中,農藥更扮演了重要角色。
不過,隨著時代變遷,我們對於農產品的要求可不只有量而已,更要讓人吃得健康、吃得永續。
因應這樣的需求,農藥的未來會變得怎樣呢?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69297004444945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HgreJLcl5w
時序進入2017年,我們希望可以讓你對於植物科學在永續農業中扮演的角色有最新、最透徹的了解,所以我們整理了過去一年以來發表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快來看看,好確定自己沒有錯過任何重要消息!
瀏覽時序進入2017年,我們希望可以讓你對於植物科學在永續農業中扮演的角色有最新、最透徹的了解,所以我們整理了過去一年以來發表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快來看看,好確定自己沒有錯過任何重要消息!
瀏覽生物科技圈近來出現一則大新聞: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最近核准以基因工程改造的AquAdvantage® 鮭魚,可供人類食用。
鮭魚現已成為首項獲得人類食用核准的基改動物。想當然爾,基因工程改造食品出現新用途大家一定會有許多疑問,我們將針對一些常見問題解惑。
瀏覽基改作物議題一直以來都是內容農場的固定先發菜單,尤其在這兩年混搭食安議題後,更是容易受到矚目,其影響力所及人人自危,各種食品也一定要在包裝上印上非基改聲明,深怕沾上「基改」二字。由於基改作物議題的複雜性,相關疑慮常常無法以極為簡明易懂的方式對大眾有效的說明,以至於基改作物和許多類似的複雜議題一樣,相關謠言不曾間斷。在這樣草木皆兵的氛圍當中,我們該怎麼面對基改作物?
by 林志輝 國立臺東大學生命科學系 助理教授
下載雖然基因改造食品有其優點與必要性,且其上市產品均已經過嚴格審查,然而因為此技術之產品上市不到二十年,民眾對其安全性仍有疑慮。站在一個學術探討的立場,誠懇呼籲民眾以嚴肅、理性的立場,共同探討基因改造食品之安全性。
by 潘子明 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名譽教授
下載2012 年 9 月法國康恩大學的學者沙洛里尼 (Gilles-Eric Séralini) 在《食品與化學毒物學》(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期刊發表文章《年年春(Roundup)除草劑的長期毒性與耐年年春的基因改造玉米》,宣稱老鼠餵食孟山都公司研發的「基因改造耐除草劑玉米」,兩年之後長出一系列的腫瘤,衍生腫瘤多重器官衰竭和早逝機會是普通老鼠的 2-3 倍。此報告在媒體投下一顆震撼彈。
by 潘子明 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名譽教授
下載【台北訊】今年7月基因改造食品標示新制上路,造成基改話題持續 延燒,多數民眾對基改安全性存有疑慮。專家學者表示,民眾應建立 對基改食品的正確認知,有助打破基改迷思。
台大農藝系教授劉麗飛表示,民眾藉由網路文章了解基改,往往只記 得負面消息帶來的震撼,未查證資料來源的正確性,因而產生許多對 基改的誤解。台灣應該從教育做起,讓民眾了解什麼是基改,而不要 只憑感情或片面來評斷,對基改有充分了解後,再自行選擇是否食用 基改產品。
劉麗飛指出,基改的原理、流程及邏輯都很清楚,經過科學實驗證實 是安全的,同時基改也是一種技術的進步,從第一代番茄出來持續研 發,應用層面從解決糧食問題到能源使用,未來甚至能運用在醫療層 面,基改的應用層面很廣,也是未來發展趨勢之一。
由於多數民眾對基改食品的了解不足,導致民眾產生恐慌。台大生化 科技系主任黃慶璨認為,最好打破基改迷思的方式,就是將基改資訊 公開,避免資訊刪減造成錯誤解讀,在資訊對等的情況下,讓民眾自 由選擇品。
黃慶璨說,台灣的基改檢核制度比許多國家都嚴謹,擷取了各國最嚴 格的法規當門檻,且申請進口的基改食品要先通過其他國家的檢核, 台灣才會進一步核准,目前通過衛生福利部基改檢核的食品,都是經 過GLP實驗室證實安全的。
看好基改的未來趨勢,學者專家普遍認為,台灣未來基改的應用,可 以著重在技術的發展上。世界地球村,台灣地狹人稠無法栽種基改作 物,就交給大面積國家來栽種,台灣可效法德國的分子農場,在醫療 應用上多下鑽研,將能造福人類。
出處: (2015/09/09 聯合財經網)
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641/1175770
國內基改食品標示新制上路,實施範圍由現行包裝食品擴大至食品添加物及散裝食品,雖擴大消費者知的權利,卻也引來學者憂心,恐加深消費者對基改食品誤解,甚至可能增加民眾的消費負擔。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估算,若全面改用非基改食品,平均每個家庭每年將增加8,000元以上支出,特別對中低收入戶形成沉重負擔,衍生新一波經濟衝擊。
基改食品標示新制7月1日上路,由現行包裝食品擴大至食品添加物及散裝食品,主要為維護消費者知的權利,自由選擇是否食用基改食品;不過,台經院生技產業研究中心組長余祁暐指出,民眾對基改產品有所疑慮為當前氛圍,若貿然推動更嚴苛的基改食品標示制度,恐增加民眾食品支出負擔,政府相關單位應做整體考量。
余祁暐指出,目前許多民眾對基改食品存在疑慮而不願購買,隨基改食品標示新制上路,預期更多廠商將轉用非基改原料製造產品,以國內現行基改原料大宗黃豆觀察,非基改黃豆價格為基改黃豆1.5倍,有機黃豆甚至高於基改黃豆2.5倍,廠商改採非基改原料,勢必得調漲終端產品售價,民眾將承受新一波物價飆漲的後座力。
根據台經院研究,以有機原料替代基改原料比例達100%測算,國內每戶一年食品支出將增加8,361元。余祁暐說,儘管對高所得家庭衝擊不大,但對中低所得家庭儼然構成負擔,遑論近十多年來國內實質薪資都呈負成長。
民眾對基改食品的疑慮和誤解,也迫使廠家轉採非基改或有機原料,進而推升物價。余祁暐強調,農業基改科技的初衷實為提高農作物產量及降低成本,有效防治病蟲害降低農藥使用量,現今科技已發展出降低致癌風險的馬鈴薯及提高營養價值的黃金米,以糧食多半依賴進口的台灣來說,是否應花費更高成本購買也存在食安風險的非基改或有機原料,頗有商榷餘地。
再者,基改食品標示新制要求,採基改原料製成的黃豆油、醬油、玉米糖漿等高層次加工品,即使最終產品已不含轉殖基因片段或轉殖蛋白質,仍須標示為基改產品,導致進口產品即使採基改原料,但由於無法檢出而不需標示,而國內生產業者仍須標示,產生不公平競爭情況。
面對基改食品標示新制對國內產生的經濟衝擊,余祁暐建議有關單位可參考國外趨勢,美國眾議院已醞釀對基改食品標示做出修改,考慮將原先基改食品需標示的規範,改為將非基改食品需標示的「正面表列」方式。
余祁暐進一步說明,國內目前對非基改食品採自願標示制度,並無驗證制度把關,導致由廠商自行標示的非基改食品充斥市面,真假難辨;據此,現階段國際趨勢轉向針對非基改食品做管理,採強制標示制度,不但保障願意溢價購買非基改食品民眾的權益,也兼顧到消費者知的權利。
出處: (2015/09/13 聯合財經網)
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724/1185075
主題:從植物營養與調控機制談基因改造對糧食供應的貢獻
受訪者:余淑美教授
目的:基改科技能餵養更多人,解決糧食危機、並強調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
科技發展始終來自於人類的需求,基因改良科技也不外乎於此。基改的研發目的主要為解決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中的食品問題,余淑美博士表示,研究多年來,覺得這個技術越來越重要,尤其是針對未來人類糧食安全的問題。基改的出發點除為了解決人類未來糧食匱乏問題、乾旱氣候區域栽種問題、更是為了環境問題,甚至是現今愈趨重要的食材化學檢驗安全問題,但新的科技總是需要時間及多方實驗來被驗證的。而今基改研發約30餘載,人類食用歷史也約20餘載,為何近幾年開始有反對的聲音出現,相信不僅是大眾開始關注食安問題,也是此技術開始被重視的趨勢,更是社會公民參與的提升。
基改作物目前以經濟作物為大宗,相對稻米、小麥可商業化栽種的卻甚少,其中原因有栽種面積的限制及其為人類主要糧食兩大因素。考量同栽種面積須部分作為試驗田,將相對致使目前栽種之糧食作物減少,且臺灣目前普遍對基改不了解的情況下,基改糧食作物的推行將更不容易。再者,余淑美博士也提到,許多消費者對已商品化之基改作物的安全性仍不夠瞭解,加上有些團體的負面宣傳,也使基改糧食作物的推廣所受到的阻力更大。
基改直至現階段在經濟作物上著實有很大的商業化進展,以四大宗經濟作物:大豆、玉米、棉花、油菜花來看,其不僅有效提高生產量,更降低了許多成本─栽種成本,榨油、分離澱粉、原物料等成本;其中玉米又有非常廣的用途,諸如工業、生質能源、動物飼料,及人類糧食等,加上因光合作用效率高及產量高,使生產成本較低,因此經濟重要性超過稻米及小麥。但以長遠角度來看,余淑美博士認為,未來基改新興作物很可能為基改稻米,目前全球氣候劇烈變遷的現況及人民的消費與生活習慣來看,耐旱及耐澇的基改糧食作物將是未來趨勢。博士自身也致力於耐澇稻米的基改研究,余淑美博士提道,基改作物的發展是必要的,而現在不予採用不代表未來不會需要,科技並非一蹴可幾,必須不斷研發、不斷驗證,並不斷受檢驗,方可逐步達到符合人類及環境的供需,以期解決未來的人類基礎糧食需求,在需要之時提供農民與民眾最大的幫助。
最終能夠影響基改作物發展商業化的要點取決於大眾的接受度,因此普及大眾對基因改良科技與生物科技的瞭解將是一大要務,透過教育讓社會大眾瞭解基因改良的科學基礎及安全性,是必須積極推展的任務。余淑美博士表示,糧食安全是未來數十年極為重要的議題,社會大眾在瞭解食安無虞的前提下,接受度將越來越高。也建議衛服部可針對基因改良科技建置網站或與相關協會合作,提供大眾詳細及深入介紹基因改良科技的平台,讓大眾能夠得到正確的知識與訊息。
出處:(2015/11/11 ETtoday 東森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1111/594808.htm
在今年7月基改食品標示新制上路後,基改話題成為民眾不可不知的議題。多數民眾對基改因不了解而產生恐懼,還沒深入了解就一味地排斥。有些基改技術聽起來複雜,但若是撇開偏見、公正地看待,其實是能夠被了解的技術。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教授葉錫東,從事基改研究逾二十年,致力於研究基改木瓜,他研究出的「抗輪點病毒基因轉殖木瓜」,在2003年通過農委會基因轉殖植物指定試驗,後來他更研發出抗畸葉嵌紋病毒,培養能抗輪點病毒和畸葉嵌紋病毒的「雙抗」轉基因木瓜品系。本來發展希望很大的雙抗基改木瓜,卻在今年被農委會農糧署宣布未通過田間試驗。
木瓜輪點病毒是木瓜最大的敵人,經蚜蟲叮咬傳播,感染後造成木瓜開花卻不結果。大部分木瓜作物只能栽培在網室,但網室栽種出的木瓜,因為遮蔽陽光,風味比不上露天栽種的木瓜,且網室一公頃成本就需耗費80萬。葉錫東研發出的抗輪點病毒基因木瓜,能夠抵抗輪點病毒、露天栽種,如此將能為農民省下大量成本。
葉錫東教授對抗輪點病毒基因轉殖木瓜的安全性非常有信心,他提到這是利用「打預防針」的概念。植物在遇到病毒入侵時,會產生免疫反應,抗輪點病毒基因轉殖木瓜便是運用此原理,讓植物提前促發免疫作用以對抗病毒,透過植物遺傳工程方式將木瓜輪點病毒 (PRSV) 鞘蛋白基因轉移至木瓜以產生抗病性狀,由於轉殖的病毒鞘蛋白基因,會觸發寄主的基因沉寂作用,所產生的RNA會被降解,不會在木瓜體內產生蛋白質,卻能使木瓜產生免疫反應。因沒有外源蛋白的產生,故對人體不會有產生過敏或毒性的顧慮。美國於1998 年即核准此類基改木瓜上市,目前除美國本土外,也早已行銷加拿大及日本。中國大陸於2006 年核准基改木瓜上市,這兩個大國的消費者已經吃了十幾年,並無任何不安全的案件產生。
本以為優良的基因木瓜培育技術,能讓台灣的未來更好,不料卻未能取得田間試驗成果認可。「當初支持我做研究的經費是跟國家給的,現在卻不准我繼續做下去。台灣的基改技術已經從領先變成落後開發中國家(例如中國大陸、印度、菲律賓)了!」葉錫東對台灣基改政策感到失望,他認為本來台灣基改技術優良,現在將因政策關係而被全球超越。
「台灣自己不想做基改,也不該阻止台灣的基改技術運用到別的國家。」葉教授建議,依台灣目前的政策及市場對基改的態度,不適合在台灣進行基改作物的栽培,但卻可以與別的國家合作,作為提供技術的一方,如此將能為台灣生技產業另闢一條寬廣的發展道路。
出處:(2015/10/01 聯合影音)
http://video.udn.com/news/377987
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人民關切的議題。在今年7月基改食品標示新制上路後,基改更是民眾必須了解的技術。多數民眾對於基改有所不了解,純粹聽聞「基因改造」的名詞就覺得有違常理、不天然,因而對基改安全性存有疑慮。民眾對於不熟悉的名詞,應該多方搜尋資料、從各方面查看並深入了解,而不是一味的排斥,讓恐懼左右大腦。
目前全球人口約70億人,預估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加34%,達91億人。該如何因應人口的暴增,生產足夠的糧食餵飽人民,將是全球將一同面對的課題。19世紀綠色革命,墨西哥發展小麥雜交的技術來解決糧食問題;而2050年後,我們將用什麼面對人口暴增?
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組長余祁暐認為,基改作物除了降低農民耕作成本,諸如農藥使用減少,農藥噴灑機具所需耗油減少等;亦能有效增加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基改技術有望掀起第二次綠色革命,以低成本高產量解決未來的糧食問題;基改作物主要往耐逆境發展,當作物轉殖抗蟲、耐旱、耐澇、耐寒、耐鹽等基因,作物將擁有較強的環境適應力,農民既能減少農藥的噴灑,也能減少天災虧損等栽種成本,將使農民收益增長、物價回饋消費者,同時減少環境壓力,實為多方受益。據研究顯示,2013年採用基改作物的農民相較其他農民,年收入增加一千美元,農民有穩定的收入方能促成農業人口年輕化,不愁無人栽種農產品、有穩定的農業發展與供給,與合理的價格,國家才能穩定發展國民也才會有安穩的生活。
基改的效益除社經層面外,也體現在環境部分。基改作物本身具有抗蟲、耐旱等基因,可減少農藥使用,降低土地汙染,甚至減緩全球暖化現象。栽種基改作物降低農藥使用率,減少翻土次數,保留土壤中的二氧化碳,也減少了因噴灑農藥之機具所需使用的燃油,如機油等,將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013年因種植基改作物而減少了2800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相當於1200萬輛汽車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科技的研發常是為了解決人類的問題,如黃金米,即是含有維生素A的米,目前已在菲律賓做田間試驗,若是成功上市,將能解決落後國家糧食不足、營養不良的問題。而先前Simplot公司也研發出一種基改馬鈴薯,能減少50%~75%在油炸時產生的丙烯醯胺,對愛好油炸食品的人,將是一大福音。
余祁暐表示,黃金米等基改糧食作物較難應用在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因為稻米等糧食作物是主食,人民在考量上會更加嚴謹。目前台灣人民對基改的態度仍趨於保守,尤其對基改糧食作物與基改動物。從接受度方面考量,余祁暐建議台灣可以先往種植觀賞型作物及使用於醫學上的分子農場發展。如此除能避免食用上的疑慮,亦能讓人民對基改作物的應用不那麼陌生。同時,組長也希望人民能多從更寬廣的資訊來了解基改對社經及環境的效益。
出處:(2015/10/27 聯合財經網)
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641/1276444
因應食安風暴,原定緩步上路的基改新制搶在今年七月全面通行,標示範圍從針對玉米及大豆標示,擴大至所有經過基改程序的食品,甚至連已不含基改之基因片段的高層次加工品,都須特別標示。例如黃豆萃取的油品,本身已不含基改基因,仍要特別註明「本產品為基因改造黃豆加工製成,但已不含基因改造成分」。
基改標示越改越細,從舊制針對包裝食品做標示,擴大至零售業、初級加工產品及高層次產品皆須標明。目前先以連鎖的非包裝食品為主,其餘廠家則在今年年底全面實施基改標示新制,以預留時間給包裝食品更改新包裝。更改包裝除造成原有包材的浪費及耗費時間與金錢外,廠商亦需讓民眾接受新包裝。
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陳明汝教授認為,基改標示清楚是件誠實的好事,民眾可以自由選擇希望食用的食品。但是過度包裝,內容精細到連高層次加工品皆須標示,就是一種勞民傷財的舉動了。目前基改標示提早上路,民眾及廠商必須在幾個月內適應及更換包裝,對於難以探查食物源頭的市場小農,標示的推廣及民眾對基改的教育認知普及將更需費心。
關於基改的安全性,陳明汝教授表示,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基改大宗如黃豆,皆是經過長時間審核通過,並擁有長久的食用歷史,在食用上可以說是安全無虞的。而未來的基改產品,也將依照各件案例進行審核,在經過長時間審查實驗之後,安全性上將能見真章。
基改技術其中有以病毒來轉殖基因片段,許多民眾聽到病毒聞之色變,這也是造成大家對於基改不信任的原因之一。陳教授提到,目前正在研發新的方式來代替病毒轉殖基因片段,相信未來基改技術的進步,將能減少民眾對基改的疑慮與恐懼。
陳明汝教授建議,基改的未來除了轉殖技術的進步外,也可朝耐逆境以及分子農場與分子牧場的方向發展,例如從前為解決糧食問題而研究基改問題,現在也對於耐旱、耐寒等方面的基改研究比重也逐步增長。而近期更有分子農場及分子牧場的實驗正在興起,在不傷害作物及動物本身的情況下,將基因轉殖到植物或動物上,再經過植物萃取或乳汁提取製作成藥品,如此既不會傷害到動物本身,又能造福社會。
出處:(2015/10/15 聯合報 話題版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