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2日 04:10
余淑美
新政府將生技產業列入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但仍以醫藥生技為主。雖然提及新型強勢農業計畫,目標是增加產值和生產機會。但以農委會一貫的保守思維,相信這個計畫仍侷限於短期內促進農產品的產銷,並未能思考如何利用高科技長期開創新農業,尤其如何利用尖端科技使資源投入減少,但是產出及附加價值增加。現代醫藥生技以基因工程為關鍵技術,為何農業生技不可?
社會大眾對不了解的新科技產品有所疑慮,這可以了解。因此,科學家必須秉著良心根據科學證據來說明真理。基改作物對於環境保護、降低生產成本及提供糧食安全有絕對的益處與貢獻。但是有利益衝突的團體及產業不斷將之汙名化,更使得社會大眾心生排拒,這對台灣農業生技的發展有長遠負面影響。
最明顯的兩個例子,其一是農委會不願意管理基改作物,不當行政措施反而阻礙基改作物的發展,造成市面上有許多進口基改產品,但是國內長期研發的先進基改作物,例如大量降低農民生產成本及消費者遭受農藥殘留的抗病毒木瓜,及添加於飼料可減少有機磷汙染環境的植酸酵素米,被農委會阻擋10多年無法上市。其二是民粹立法將基改食品趕出所有校園,不但增加營養午餐與自助餐的成本,也讓未來的主人翁自小即誤解基改食品,失去探究這個21世紀改進我們生活最重要高科技之一的機會。
全球人口快速增加,聯合國預估2050年全球人口將從目前的74億增加到近95億。但是,各國因工業化、城市化及環境汙染,可耕地面積反而逐年減少。而二氧化碳過量排放導致全球暖化,不但使氣候變遷極端化,造成高溫、乾旱、及水災頻率增加,作物生長也受影響而產量明顯降低,使糧食危機的威脅與日遽增。這些問題無法僅以速度慢且效率低的傳統育種解決,必須運用基因工程的尖端科技,才能有效改良作物,提高作物抗病蟲害及耐逆境的能力、增加營養成分、及提升品質與產量。
全球基改技術進步神速,第1代普遍販售的基改作物(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含細菌來源基因及蛋白質,可抗蟲或抗殺草劑。第2代已獲許可上市的基改作物,只多含小片段植物來源基因。最新一代的基改作物則是透過精密且安全性高的基因編輯技術。目前這類基改產品通過生物安全評估的速度已加快,先進國家已預期未來全球農業市場將會被這種技術的產品擠爆。
基因編輯技術可快速創造出各式各樣優良作物品種,及為農民解決許多耕種上的問題,例如減少灌溉水及農藥、肥料的施用、提高品質、降低生產成本等。這個新興科技,不需投入很多研發經費,也適合小國家及小公司,如果政府支持,台灣絕對來得及趕上。
希望新政府拋開舊思維,在農業生技發展上有明確智慧的藍圖與策略,支持發展突破性農業生技產業,不但開創具國際競爭力的新世代農業,也讓台灣農業永續經營,及因應未來全球的糧食危機。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及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中國時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602000439-260109)
關鍵字:新政府、生技產業、農業、基因工程、農委會、糧食安全、基改作物、營養午餐、全球人口、全球暖化、糧食危機、基因編輯技術、安全評估、永續經營、農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