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永續發展協會

THE VOICE AND LEADING ADVOCATES FOR THE PLANT SCIENCE INDUSTRY.

歐盟最新兩年基改作物大鼠餵食試驗,再次驗證安全性值得信賴

多年以來,「基因改造」(Genetically Modified,GM)食品的安全性,就不斷受到社會大眾的關心。這種經由基因工程技術,將外源基因轉殖進入生物體中表現特定性狀的方法,實已研究並推行數十年之久;像是目前的黃豆、玉米、棉花以及油菜等基改作物,都經常供作食物、食品加工或其他經濟用途。但即使基改食品已在市面上廣為流通,仍有許多人對其安全性存有不少質疑,就連坊間流傳的資訊也相當混雜,甚至不乏來自正反立場的科學研究與試驗。有鑒於此,歐盟就特別針對具有爭議性的研究報告,進行基改作物的長期動物餵食試驗計畫,期望透過更完整的研究來探討基改作物的安全性。

由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ttee, EC)自2014年發起的《GM plants two years safety testing》(基因改造作物兩年安全性試驗,簡稱G-TwYST)四年專案(https://www.g-twyst.eu),其中一項研究結果於今(2019)年一月正式在《Archives of Toxicology》(毒理學檔案)期刊發表。並以該論文標題所指「Lack of adverse effects in subchronic and chronic toxicity/carcinogenicity studies on the glyphosate-resistant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NK603 in Wistar Han RCC rats」(耐嘉磷塞基因改造玉米NK603對Wistar Han RCC大鼠的亞慢性和慢性毒性/致癌性研究顯示並無不利影響)來看,顯然在這次研究當中,經動物試驗並未發現基改玉米具有足以導致毒性或致癌性的風險。

爭議研究造成民眾疑慮

事實上自基改食品問世以來,大大小小的爭議就不斷出現,並各擁證據來支持正反不同的觀點。其中衝擊性最大的,可說是2012年由法國生物學家塞拉里尼(Gilles-Eric Séralini)等人在《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食品與化學毒理學)中發表的「Long term toxicity of a Roundup herbicide and a Roundup-tolerant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嘉磷塞除草劑和耐嘉磷塞基因改造玉米的長期毒性)研究論文;尤其在該報告中,除了指出基改玉米和嘉磷塞除草劑是造成試驗動物器官損傷及腫瘤的主因,更令人感到震憾的是一張張帶有巨大腫瘤的大鼠照片,不僅成為有心人士的最佳宣傳工具,並經由各種管道及媒體的傳播深植人心,引發的效應甚至持續至今。

對一般民眾而言,明顯長有腫瘤的大鼠照片確實很有說服力,也容易轉化為基因改造並不安全的認知或印象。但很多人並不清楚的是,塞拉里尼等人的研究論文推出後,不只掀起科學界的熱烈討論,同時還遭到許多科學家及科研機構的批評,主要論點在於該項試驗的研究設計、統計分析、結果解釋等方面都存有不少缺陷;比如在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對這篇研究論文的評估中,就認為「該研究所得出的結論缺乏數據支持,相關實驗的設計及方法存在嚴重漏洞,該研究實驗設計沒有遵守公認的科學研究標準。」

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名譽教授潘子明解釋,在這項塞拉里尼等人所進行的兩年期研究中,雖然是餵食不同含量比例的基改/非基改玉米以及嘉磷塞除草劑,共分設有9組實驗組、卻只共用同一組對照組,而且每組使用的大鼠僅有10隻等,都不符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出的規範,包括每一組實驗組都必須有相對的對照組,且致癌試驗的每組大鼠數量應達50隻。此外,該研究所使用的鼠種品系Sprague-Dawley(SD),也早已有研究指出在兩年實驗中,有70.0%至76.7%的公鼠與87.0%至95.8%的母鼠會出現自發性腫瘤。

換句話說,就算只餵食正常飼料,這類SD大鼠自然發生腫瘤的機率也會特別高;因此用於長期毒性或致癌性的試驗時,就不易分辨導致腫瘤或病變的因素究竟為何。而且在塞拉里尼等人的研究報告中,不僅缺乏完整的飲食成分資料,更有許多實驗數據上的矛盾;例如雄性大鼠餵食22%或33%基改玉米組的死亡數,反而比未餵食基改玉米的對照組來得少,或是飲用純水的雄性大鼠死亡數,也高於飲用添加最高濃度嘉磷塞除草劑(2.25 g/L)的實驗組。甚至在病理報告中,也只選擇出示產生腫瘤的實驗組大鼠圖片,即使對照組中也有大鼠產生腫瘤,卻也未公布其圖片。

也因為上述多項實驗設計與報告內容的重大缺陷,使得原刊載塞拉里尼等人的研究論文期刊,在經過多位專家討論後決定撤稿;雖然後來該研究再次於《Environmental Sciences Europe》(歐洲環境科學)期刊刊登,但並沒有提出新的證據。更重要的是,即便塞拉里尼等人的研究引起軒然大波,原先已核准上市的NK603品系基改玉米(即該實驗所使用的基改玉米品系),包括台灣在內的六十多個國家,經過重新檢視與評估(我國甚至要求NK603品系的開發廠商提出完整的說明),最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改變或撤銷原已核發給廠商的上市許可,可見各國先前的安全性評估結果,並不受塞拉里尼等人的研究影響。

歐盟規劃完整動物試驗釋疑

針對塞拉里尼等人的爭議性研究,歐盟決定進行基改作物的長期動物餵食試驗計畫G-TwYST,希望透過更完整的研究來探討基改作物的安全性。歐盟規劃G-TwYST專案的目的,不僅是為再次檢驗塞拉里尼等人對基改作物安全性的研究結果,也希望能以更完備的方式再次檢驗基改作物的安全性;因此在研究設計上,仍選用NK603品系的基改玉米和嘉磷塞除草劑,並改用國際規範建議致癌性試驗所適用的Wistar Han RCC鼠種,試驗方法也都按照OECD的化學物測試指南與EFSA的建議進行,該專案不僅進行慢性毒性與致癌性的兩年測試,還包含二項90天的毒理試驗。經由統計上的顯著性分析,不論餵食大鼠的基改玉米是否在種植時使用嘉磷塞除草劑,實驗結果均證實食用NK603基改玉米不會帶來不利影響。

國立台灣大學食品科技所兼任副教授、振源食品科技公司董事許庭禎表示,這次歐盟G-TwYST專案下進行的基改作物安全性研究,是相當地嚴謹且規模完整,例如各項血清指數、組織結構的分析等測試內容都非常詳盡。就連實驗過程中可能影響結果的因子都控制得很好,各項實驗資料也相當齊全並公開透明;比如兩年下來所使用的基改和非基改玉米都是同時購進並保存管理,還有在實驗過程中都有明確紀錄大鼠的體重變化,以及每組大鼠的組織切片都有清楚的對照等等。

歐盟此次的研究依循國際規範並在最嚴謹的條件下進行試驗,因此可說在目前科學所及,該研究確實可證實NK603基改玉米作為食品的安全性並沒有疑慮。許庭禎還強調,不論是基改食品或是農藥,在安全性上是否有問題,必須要從「劑量」的角度來考量,也就是食用多少劑量才達到危害程度;在歐盟的G-TwYST專案研究中,就算增加食用NK603基改玉米的劑量也沒有造成顯著差異。

此外,歐盟的G-TwYST兩年專案研究亦提出檢討事項,在3Rs(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減量、Refinement精緻化)的準則下,持續要求進行大規模的動物餵食試驗,是否真有必要性。原由在於過去以來基改食品在許多人的質疑下,不斷提議應以長期的餵食試驗來確認其安全性;可是經過多次動物試驗後,都未發現基改食品有安全性的疑慮,其中也包括近期G-TwYST兩年專案研究的結果,不僅無異於EFSA先前公布的風險評估結果、也與既有研究結果一致。進行大規模動物試驗不僅耗用龐大的人力和經費,更需耗損相當大量的實驗動物。以G-TwYST專案中的兩年試驗研究,就犧牲多達720隻的大鼠。

我國完整評估基改食品的安全性

事實上,基改食品在「證據權重」(Weight of Evidence)的評估方式下,需進行轉殖基因的特性、基改作物的營養組成,基改食品進入體內的消化道模擬分解狀況以及轉殖蛋白質之毒性與致敏性等安全性評估,而動物試驗僅在必要時才作為衡量基改食品安全性的項目之一。長年擔任衛福部基因改造食品審議小組委員的潘子明也以台灣為例,強調我國都是用最嚴格的標準來審查基改食品;比如原設定三階段的基改食品安全性評估流程,可在不同階段根據需要評估的項目與資料來判定核可或駁回,但現在各項審查案件全都會執行至第三階段,以最嚴格的方式來進行審查。

此外,台灣目前已通過核准上市的基改食品,衛福部亦會要求廠商每年都必須主動提交相關的文獻檢閱報告,並針對有爭議的報告提出說明,經審議小組確認安全無虞後才會繼續維持許可,否則就可能將原核准的許可撤銷;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為了要為民眾把關、保障食用安全。許庭禎也特別提到,在眾多基改食品相關資訊充斥之下,民眾仍需要從科學證據來了解基改食品的安全性,政府部門及相關企業也要幫助民眾理解基改食品並不危險,才不會受到來路不明的資訊影響,甚至聞「基改」而色變,如此才能選擇真正安全又適合自己的食物。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2019年10月號」
原文連結: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webonly&id=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