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6)
在上月月底,紐約時報有一篇報導,指出基改作物未能達到當初增加產量以及減少農藥用量的承諾。這樣的報導為基改科技的優點罩上疑雲,但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表示這篇報導的結論不足採信,一位長期關心永續農業的植物科學家Andrew Kniss表示不認同這篇報導的結論,並批評他「選擇性引用數據」;另一位學者,Henry I. Miller則批評此文引導出一個「有偏見且錯誤的結論」。
紐約時報的報導中以聯合國的數據比較種植基改作物的國家(美國、加拿大)以及未種植基改作物的地區(西歐),發現基改種植國的作物產量增幅並沒有大於未種植基改的國家,因此認為基改作物沒有達到增加糧食產量的承諾。
一名經濟學家Graham Brooks表示產量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氣候、土壤品質、肥料、農藥、種子、農夫的知識與技術、現存病蟲害防治的技術等等。種子的品質與抗病蟲害的效率只是其中兩個因素。紐時的報導以加拿大的油菜與歐洲的產量比較,兩者主要種植的季節不一樣,不適合用來比較,才會獲得這樣容易誤導讀者的數據。
在紐時的報導中,舉了未種植基改作物的法國為例,從1996至2013,其殺蟲劑與除草劑用量分別下降了65%與36%;同為農業大國的美國除草劑的用量卻增加了21%。 這樣的數據卻招致專家不約而同的批評,Andrew Kniss表示紐約時報的報導引用了農藥總量,而美國的農地面積是法國的9倍,當我們檢視「單位面積用量」(每一公頃農地使用多少農藥)時,會發現法國的單位面積用量比美國高,且在殺蟲劑及殺菌劑的用量上更是高出許多。法國的農藥用量的確有減少,但是減少之後仍然高於美國。這樣的比較不僅一點意義都沒有,還很容易造成讀者的錯誤印象。
事實上,一篇橫跨14年的報告指出,美國抗蟲作物的農藥用量較其他作物少,而抗除草劑作物的農藥用量雖然稍高,但因搭配使用的農藥嘉磷塞對環境影響較小,整體而言對環境的影響仍是較低的。
延伸閱讀:帕梅拉·羅納德的演講
關鍵字: 糧食安全 永續農業 農業生技 農藥用量 作物產量